[[9]] 《论语注疏》卷二,《为政》第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61页。
来源:张岱年论文集 进入 张岱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夫之)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了体用统一的学说。
此外也可以从中国古典哲学的特殊概念或独有的范畴来讲,还可以从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来讲。国内兄弟民族的哲学思想尚有待于发掘整理。‘人生而静以上既非彼所得见矣,偶乘其聪明之变,旋丹垩于空虚,而强命之曰体。作为哲学范畴的气是从那表示气体状态的气的观念抽绎出来的。庄子也不承认灵魂不灭。
中国的佛教哲学当然采取了印度哲学的基本观点,大多数反对佛教哲学的思想家都提出了对于本体现象截然两分的观点的明确批判。体用一源即着重体用两方面的统一,知行相互为用即着重思想与生活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更证明了唯物主义者都发挥了辩证的智慧,生死自然的观点是对于生死的辩证理解。2.易,道,神,天 《系辞》中多次谈易。
)这就是说,必须知险而能克服其险,然后为至健。诚如李氏所说,以舍一不用为太极,以分而为二为两仪,以揲之以四为四时,而实际上舍一、分二,揲四只是相连之事,并非相生之物。……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如何作进一步的考察呢?我们可以从基本概念范畴的提出与演变,从基本哲学命题的肯定与否定,来考察哲学著作的年代先后,一般的情况是:先有人提出一些概念范畴,然后才有人加以评论或否定。老子曾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太极之太是从老子所谓太来的,而添上一个极字,创立了另一个最高范畴。陆贾《新语》的《道基》篇说: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系辞下》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
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彖》、《象》等十篇,历来称为十翼,现在许多学者称之为《易传》。《小言赋》见于《古文苑》。(14)《易大传》的态度则是辅万物之自然而有所为。
但荀子的这种思想也不可能完全是异论突起、前无所承。(陆绩注:圣人制器,以周民用。
(12)《易大传》以为《周易上下经》的内容就是圣人的最高认识的成就。《系辞上》又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在《易大传》中,天字屡见。《咸》卦的《彖》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应。太、一是两个观念,指太与一。这里所谓革命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指以武力取得政权,改变礼节信式。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而田何或他的先师们所不采用的部分,后来都失传了,今日才有所发现。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郑玄和虞翻的注解即认为这四句是讲天地的起源。
但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田何的传本。这显然是引述《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一段的语意。
《易大传》很重视日月的光明。这十篇的著作年代,却还可以考定。
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极也,不变者也。《系辞上》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下》说:功业见乎变。这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
)又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象上》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这是讲所谓圣人的作用,范围也是裁制的意思。《系辞上》又说: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气之始。
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有奇有偶也。所谓神道设教,就是说,肯定鬼神不过是为了立教以使民服而已。《易大传》中的神字有不同的意义。精义是为了致用,利用是为了崇德,品德提高就能穷神知化了。
《周易上下经》包容了天下之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也可证在《易大传》中所谓上并不是根本之义。
大抵《彖》、《系辞》、《文言》的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在《彖》之后。)这是认为必须确定上下的等级秩序。
《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之貌,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